Success Stories

Case studies

X Peng - RBS. GS

先说明一下我的背景:本科国内外语专业,硕士伦敦四校之一的政治学,没有任何金融财会的背景,拿到的graduate scheme offer是RBS后台伦敦岗。来英国才第一次接触从网上测试到AC的规范化招聘流程。

如果非要分享点什么经验,首先的首先,需要明确的事情是在英国找(满意的)工作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是什么学术大牛,又不能靠脸吃饭,也没脸让爸妈给办投资移民,只是千万个在英留学生中的普通一个。

关于感想,我先谈谈在英求职过程中什么比较不重要(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专业和学校不重要。再冷门的专业,哪怕你读的是无脊椎动物语言学,也不会成为你在英国private sector求职的绊脚石,70%的岗位都是对所有专业开放。相反,在面试的某些环节扔出一些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的观点会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可是这不代表你不需要去了解商业信息和所申请行业的咨询。请务必读报纸,天天都要读,LSE有免费的华尔街邮报,FT有和各大高校合作的学生版,就连经济学人订阅一年不也才两杯酒钱,哪怕是微信上也有很多有营养的公共号。看不懂没关系,能参与这个话题地讨论就好。至于学校,我走到RBS最后的AC一问才发现很多人的学校都是闻所未闻的。总之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硬性条件不够然后不敢去申自己青睐的岗位,因为其实你是够格的。虽然其实去尝试的话一开始九成都会失败,但是不去试的话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更重要的是屡败屡战的过程纵然虐心可也是逼人成长。

没做过相关实习不重要。我也没去过银行,来英国前我都不知道四大是什么。这边面试过程中考察的更多的是毕业生在校期间课内课外的种种活动中提炼出来transferable competencies. 平时就应该准备好自己的种种小故事,按照STAR的老套方法归纳好,哪些事情体现了自己的哪种品质,等到面试的时候,瞅准公司需要的是什么quality,然后抛出自己的故事,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简单的match-making的过程。

Social不是特别重要。学校会有很多career fair,我当然强烈建议去体验一下,和学生和公司代表吹吹牛逼找找感觉想必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但一定要适度,也不要抱着幻想在fair上认识个霸道总裁然后突然被赏识登上人生巅峰。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沉下心来,认真做好公司的调查,不仅仅是看官网,而且要搜相关报道,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学会几个常见的术语,以及多向学金融财会的朋友请教报纸上看不懂的新闻。

上面讲的是比较不重要的,那么什么重要。 首先是决心。我收到第二十五封拒信的时候也曾想过回国拉倒了,真心是各种拒绝的表达我都学会了。直到我咨询Mandarin Consulting的时候,coach告诉我曾经有同学来咨询前一年下来投了一百多封申请。一开始就要做好心里准备,我知道你们在国内都很棒,都是焦点,但出来了就应该有一种能闷声发大财的性子。

其次是反思。不要盲目地机械地重复投申请。不要简单地复制粘贴你的动机书。每次被拒地申请每次失败的面试都是长经验值的良方。也要反思这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方向。

最后是时间。不用多说啦,赶早不赶晚。入学九月到次年一月是第一轮。二月三月可以捡捡漏,四大会放出一些岗位。如果这一轮全军覆没也没关系,八月写完论文还是一条好汉。而且我相信经过第一轮地洗礼反思大部分人都能在第二轮找到好娘家。

那么为什么需要Mandarin Consulting. 因为找工作是个技术活,而Mandarin Consulting扮演的正是授人予渔的角色。它的专业性就是体现在他们无比了解中国学员的普遍问题,然后凭借他们的资深专家能够对症下药。哪怕是最开始的入门培训,MC提供的信息对我来说都是极其关键的。到后来的简历和文书修改,每次都是快速长进的过程。更有价值的是,在后期的面试培训中,且不说coach的认真负责到令人发指的态度,关键是这些专家级别的coach一直在引导我思考:从挖掘自己内心最能让HR信服的申请动机,到一起探讨最近的财经新闻,然后一起就case study 展开的讨 论告诉我应该着重观察的方向。 总而言之,我之所以需要 MC,是因为他帮助我更深入全面
地了解我,然后帮我把自己更好地 sell 出去。